查看原文
其他

回头看高考:为什么曾被称为"学霸"的我如此反对应试教育?

狸猫 小花生网 2023-05-17

檩子:工作中,我们接触到不少来自好学校的好学生。他们都曾成功地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各项素质也不错。但是,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工作好几年后,仍然对自己喜欢做什么事、善于做什么事感到很迷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小到大,他们基本都在为“分数”而奋斗,应试之外,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习惯去考虑自己是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花友@狸猫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曾经的一枚“学霸”。一年一度高考之际,她回顾过往,痛定思痛,对自己所历经的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分享了自己现在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 ...


非常真诚和优秀的分享,推荐给所有被“教育焦虑”所困的爸爸妈妈,感谢@狸猫!


本文由花友@狸猫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前些日子跟朋友C聊天,说起高考,接着聊到国内外教育的话题,然后朋友突然说,“为什么我认识的学霸们都比学渣更反对应试教育?我作为当年学渣的代表,现在觉得还好吧……”


看着眼前这位自称“学渣”的朋友,曾经被称为“学霸”的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反对一味追求分数的学习?


为分数而学习

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学,反而失去很多


读书时期,我被称为学霸,不过我更愿意称自己“伪学霸”,我的朋友C自称“学渣”。


C上学时不太起眼,成绩处于中下游,一直坐在后排。老师不会对她的高考志愿用心指点。父母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她进不了好大学,甚至提前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以为后路。


所以,整个学生时代几乎谁也没给她压力,面对高考也能轻松应对,结果超水平发挥,然后她去了本地一所普通高校。毕业后,尽管工作很顺利,但觉得还有梦想没有完成,于是又进入北京一所高校去圆梦。从那时候开始,她的人生步入正轨。


当C跟我聊起她的经历时,说实话我很羡慕她 ...


“学渣”的自由,“学霸”可望不可及 ...


因为成绩不好,她一直都是一个相对自由的人。她在课堂上悄悄读了很多课外书,作业基本靠抄,考试常常不及格,父母也从来不指责,大概觉得她不是读书的料,就随着她的个性发展。的确,她很有个性。而当年作为“乖乖女”的我其实对自己并不满意,打心里非常羡慕那些个性十足的人。

 

除了个性鲜明,更让我羡慕的是C从来都知道自己当下喜欢什么,以及将来想要什么。她一直都有梦想,有目标,等到自己的能力足够支撑梦想的时候,人生就像开挂了一样。

 

除了学校教育,C觉得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父亲。她说,父亲是个宽厚又有趣的人,成长的路上给了她最大的支持。


父亲不强调成绩,反而觉得一个人的眼界、视野、阅历,比课堂更重要。因工作关系走南闯北,他一有机会就把C带到全国各地观光,让她大开眼界。C第一次到北京就喜欢上了这座城市,并认定将来一定会去北京。大学毕业后,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过程,她终于在北京扎了根。


回想那个时候的我从来没有对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如此笃定,我很钦佩小小年纪的她敢为自己的人生拍板的勇气

 

聊到最后,C对自己的总结是,应试教育乃至高考,对她几乎没什么影响,因为,她从头到尾都没有用心学习,她的心思永远在课堂之外


现在的C,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满意,只是因为她很早就知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去努力,也十分庆幸父母没有被当时的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 所洗脑,他们一直以来都在默默地成全自己。

 

而现在身为母亲的她,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她也显得格外轻松。


她说不会去拼学区房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到墙角,有那些钱干嘛不带孩子去看世界?融入世界,热爱生活,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选择……因为那是他的生活,谁也不能剥夺。所以眼下无论上什么样的学校,只要父母不逼迫,世界那么大,孩子总能走出自己的路来。


听到这里,我由衷赞叹!


被称为“学霸”的我,高考结束后“再也不想读书了!”


再说说我吧。和C相反,我自以为开挂的人生来得太早。学生时代是我的黄金时期,父母对我的期望除了好好读书,别无其他。我的成绩非常好,但除了这个,也别无其他了。

 

我爸爸很严厉,从小到大给我买过的东西都离不开学习,书桌上只有“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和“吃得苦中苦”这些教育目的突出的座右铭,让我从小接受的讯息就是:童年必须是苦的,快乐是没有未来的。他要求我努力“读书”,不过读的书只能是课本,唯一的课外书就是优秀作文选。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我错过了阅读敏感期,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阅读障碍。那时候爸爸会将姐姐到处借来的课外图书统统撕掉,然后严厉地告诉我们:“以后你们多的是时间看闲书,现在绝对不行!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 可是,当我真的等到可以自由读书的时候,却发现我已经什么都读不进去了。


原来,亲子教育是不可逆的,很多错过的东西,都再难弥补。童年阅读的缺失,是我最大的遗憾。


从前我喜欢写作,但交给老师的作文却不能是我内心有所感悟的东西,而是公式化的文章,比如开学前写的“保证书”,考试后写的“悔过书”,“植树节” 被某某领导种花草树木的行为深深感动,“雷锋日” 胡编乱造的见义勇为和助人为乐……我一直疑惑,千篇一律的作文到底有没有让老师倒胃口?几年下来,在无数篇鸡血亢奋的豪言壮语下,我忘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也开始厌恶写作了。

 

直到高中最后一任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有感而发的作文才能打动人,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写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是,我慢慢打开心门,写各种题材的文章,开始变得有情感,开始有血有肉,开始让自己感动。后来我写连载小说,把同学写进去,非常有趣,看到大家争相传阅,我特别开心。那才是我最愉快的写作经历。

 

好景不长,很快高考来了,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我特别紧张。


临考前,亲戚送了一箱当年火爆的饮料,据说用来提神非常有效。确实如此!爸爸小心翼翼地收藏着,直到考试前一天才拿给我喝,让我好好复习。结果,我一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第二天考试时基本处于迷糊的状态,试卷的背面根本没看见,一整页空白交了卷。很不幸,我考砸了。


事后爸爸非常自责,劝说我复读,第二年再考。我却一口气扔掉了所有的教材和辅导书,第一次那么坚定:“能去哪儿就去哪儿,反正我再也不想读书了!”

 

高考后一直迷茫,直到有了孩子才重启阅读


我觉得自己所有的天赋都在那时候被应试压榨干了,它让我失去了很多种可能。应付考试,追求分数,成了学生的全部内容,考完了,就什么都没了。


这种独木桥的经历让人失去了独特性,我过了桥却痛苦了很长时间,因为所有的选择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都是父母和老师商量完了替我做的。我迷失了,这是曾经作为应试教育的“好学生”和那个时代“乖乖女”的代价。


高考后我觉得,好像大学是不用读书的,那大学是干嘛的?印象中大学被描述成了一个自由浪漫的天堂。反正与学习无关就万事大吉了。


我看到自己压抑了多年的厌学情绪在高考后爆发了,很可怕。是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让人厌学至此?

 

接下来我一直处在一种逃避的状态中,工作后继续迷茫。好像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不能让自己满意,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感觉生活总是不对,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兴趣做的事情,再努力也不可能全然投入。而真正的兴趣跑出来的时候,就像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一样。



这样的迷茫持续了很久,直到过了很多年,自己有了小孩。正因为知道阅读对小朋友有多重要,我每天坚持亲子阅读,陪伴俩孩子从幼儿绘本开始,到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艺术、科学趣事、地理百科、宗教与哲学……


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我感到终于有机会回过头来重新学习那些影响一生幸福的最重要的东西,学习责任、担当,还有爱和原谅;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文化……


终于,我重新学会了阅读——有思考、有积累、有沉淀的真正的阅读。它让我思维更开阔,可以更柔和地对待生活,更多元地看待这个世界,不再用世俗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和对待别人……


我现在的学习能力好过以往任何时候,带给我的成长和内在的满足是不需要成绩单来证明的。所以我特别感谢孩子,让我有机会把学生时代早该做的事情重新做了一遍,弥补了很多缺憾。


对比两代人的童年:

快乐与好学可以共存,童年不应该是苦的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必须承认,为了实现应试教育的终极目标——考个好分数,我一路上错过了很多。没有艺术(虽然自认为颇有艺术天赋,小时候特别喜欢画画、做手工、搞设计……但在铁腕爸爸的强压下,早早就投降放弃了),没有游戏,没有交友,没有运动,没有自由。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健康的童年。

 

那么,健康的童年是什么?


可以看自己爱看的书...



画自己想画的画...



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俩娃热衷用乐高设计星球大战的世界)...



有运动的时间,享受运动的快乐...



可以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这个世界...



有阳光,有欢乐...



有热情,有探索...



还有,梦想~~



现在,每个周末叫醒我的都是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一早起来就被俩娃的“刀光剑影”闪到,然后又见一大波新式玩具来袭~~ 我能说我家的玩具都是娃自制的么?哈哈,很高兴,他们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快乐中我看到了成长的力量!

 


而回望我的童年,花了最多的时间学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每天都在背诵那些对实际生活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标准答案,写了很多连自己都不相信却能迎合阅卷人口味的高分作文……


一直以来,在父母和老师的亲切期盼和规划下,我逼迫自己努力学习,但相比当年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同学,我失去的更多。我按部就班却毫无活力地生长着,我不知道那些大学有什么在吸引我,不知道那些专业对我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没有喜好没有选择,只知道我的成绩够得上那些学校和专业的录取线。如此而已。

 

或许,对于像我这样的“伪学霸”(不懂探索不会求知,只为追求成绩而学习),“成绩好”在应试教育下也可能是个魔咒。为了成绩不得不放弃爱好,忘掉梦想,去达到最终那个唯一的目标——高考。然后呢?就开始迷茫。接下来是一条漫长的寻找之路,找回自己的个性、爱好,重新发掘自己的潜力……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吗?

 

在排名的压力下,当时我的心态特别不好。要么给自己更大的压力,不进则退所以必须第一;要么过度膨胀,忘了自己是谁。就连学习的目的都跑偏了,完全不是为了求知,只是为了保住第一的光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保全父母的面子。这样的学习即便成绩再好,没有激发出内在驱动力,也不是真的热爱学习,也没有学到真的东西。这是我对自己学生时代的真实体会。

 

反倒是现在,我在自家孩子身上看到了求知的快乐,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原来,快乐与好学并不矛盾,童年也不应该是苦的。


孩子们总在愉快的学习和探索中,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会告诉孩子:好好读书是

为了培养独立的自我和有趣的灵魂


我会鼓励孩子把时间花在有趣的事情上。我们一起畅想未来与机器人共处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孩子们满怀热情地 DIY 各种各样他们心目中的机器人,非常有意思。上图是其中之一,会自动画画的机器人,我觉得超级棒!

 

我还会花很多时间跟孩子们一起阅读。因为我相信,他们未来气质里,藏着他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所以趁现在,陪伴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地去爱人,认真地体验脚下的路。我希望他们和我一样,感受到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热气腾腾的。

 

我也会用自己的经历和真心告诉他们:好好读书是为了培养独立的自我和有趣的灵魂,而不是为了背诵、不是为了成绩,更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光去伪装成“好孩子”。如果目标和方向错了,成绩再好也毫无意义。


现在的我,看待孩子的教育会越来越平和。正是当年追逐高考的经历让我明白,对求知有强烈欲望的孩子,主动学习比被动刷题将学到的更多,享受思维乐趣比能应付考试的孩子,必将走得更远。除了这些,还有性格培养、创新和独立、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都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希望年轻的生命,可以勇敢地选择做自己

每一种天赋都不要轻易辜负 ... 


在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我从自身的经历反思应试教育,是基于我读书的那个年代,家长大都被面子和情结绑架,学校被功利性的升学目标绑架;也基于我所在的学校和家庭环境下对我个性发展的束缚,以及各种兴趣的压抑;但不指向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其它家庭的教育模式。当然,也会有真正的学霸,在应试的土壤中开出瑰丽的花来。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孩子有更宽松的环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像《月亮和六便士》,告诉孩子六便士很重要的同时,也别忘了提醒他,抬头看一看头顶月亮有多漂亮,其实生活还有很多可能。


我和C高考之后进入不同的大学,然后各自有了截然不同的经历……但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却有了一种默契。


我们不会为别人的焦虑而焦虑,我们更相信自己而不是其它。


我们知道,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很多,作为父母就是那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们会更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我们愿意陪伴孩子做很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替孩子规划人生。


我们希望孩子永远不要失去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希望他们的未来有选择的权利和能力,有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

 

养育孩子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不急功近利,一切就会向着它该去的方向,自然生长 ...

 

当然,教育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只有自己知道最适合的方式是什么。


现在和未来的孩子面临的选择越来越更多。高考,不再是独木桥,它只是人生的一步阶梯;成绩重要,但不意味着一切;高考重要,但不至于一考定终身。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希望年轻的生命,可以勇敢地选择做自己,每一种天赋都不要轻易辜负。善待他人,悦纳自己。让我们用心用感觉来生活,让自己从容一点,反而会让生活的体验更深刻一点。

 

如果找到了方向,就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 / END / ————


你的故事

高考和应试教育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过往的经历如何塑造现在你为孩子做的教育选择?欢迎来小花生网(www.xiaohuasheng.cn)发文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如被微信选用,会有特别感谢!也欢迎加编辑微信(linzi1939)询问交流 …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看世界,开视野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美好生活画报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